首页 | 成果完成团队 | 有关立项 | 有关论著 | 有关奖项 | 基地平台 | 课程资源 | 实践教学 | 交流合作 | 成果推广应用效果 

 

 

成果创新
2022-10-19 17:32  

(1)构建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。首先在实践中探索,在探索中创新,聚焦铸魂育人根本目标,通过分层递进、融通渠道、多元融合、境界提升的科学、可行设计,实现以思政课为主渠道、以学生为主体、以红色资源为素材,构建符合教育教学基本规律、学生成长成才规律、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,从而解决思政课实践教学无章可循、目的不明、效果不佳的问题;其次细化实现实践教学体系的方案,指标体系具体化,实践路径程序化,课程内容指向化,采用教学方式多渠道、多维度、多层次“认知—认理—认同”的路径,形成了理论的一般指导和实践的特殊教育的有机融合。

2)健全协同性实践教学机制。首先,立足地方、依托地方,通过与地方建立协同机制,扎根中国大地,多元主体参与,组建“大思政”队伍,保障实践教学的基础条件;其次,主动契合榆林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需求,为实现共建、共享、共赢提供了现实可能和地方支持;再次,通过讲好榆林故事,秉承“天下马院是一家”理念,以国内高校思政课建设为纽带,建立广泛联合机制,有利于榆林红色资源品牌走出陕西、走向全国,为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添彩。

3)建设系统化实践教学资源。以红色资源挖掘、研发、利用为依托,解决红色资源与思政课教学有效融合不够的问题。第一,开发多元的实践教学课程。以榆林丰富的红色资源为内容,共计开发思政课实践教学和现场教学课程50多门,拍摄微课视频30多个,建成线上课程两门,丰富了思政课理论实践教学的内容;第二,编撰具有地方特色的实践教学辅助教材。依托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红色资源,编撰并公开出版校本教材《曙光就在前方:1947年至1948年榆林红色记忆》;形成《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——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群众工作历史集萃》和《榆林学院思政课红色资源现场教学案例选编读本》等思政课实践教学案例汇编;第三,提升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。近年来,与北京大学、西安交通大学等全国近百所高校的思政课教师联合开展“重走转战陕北路”主题实践研修和集体备课活动;第四,搭建有效的实践教学平台。以榆林红色遗址为基础创建了杨家沟、神泉堡、枣林则沟等40余处红色实践基地和现场教学点,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了完善、有效的平台。

关闭窗口
 
 
地址:榆林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| 版权所有 @ 榆林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| 电话:0912-3599133 | 邮编:719000 | 技术支持:网瑞科技